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行业新闻 » 详情
我国深远海养殖产业技术创新面临四方面问题
来源: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厦门)渔业博览会    http://www.fishexpo.cn  分享到:0

一、存在问题


我国深远海养殖产业处于起步阶段,行业进入门槛偏高、核心产业技术支撑不足、缺乏统筹规划等突出制约因素亟待解决。


一是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深远海养殖行业仅有深水网箱模式形成规模产业。到2018年,全国深水网箱已超过10000只。但这一数量仅占我国海水网箱总数(约200万只)5%,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在山东等部分省市,由于海洋工程、滨海旅游等因素挤压,深水网箱养殖规模甚至出现了逐渐萎缩现象。山东、海南等省已率先出现了以工船、深海智能平台等为依托的新型深远海养殖模式生产探索,但产业化尚未真正实现。在全球范围内,法、日、挪威等国利用工船等设施开展养殖活动已有几十年历史,产业化模式各有所长。


二是行业进入门槛偏高。深远海养殖区域远离大陆,海洋空间距离使开发作业和日常保障成本大幅增加,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开发成本门槛比一般产业明显偏高。据调研,国内能够专业开展深远海养殖技术研究的单位仅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10余家国字号院所和大学。我国深远海养殖工船、大型平台的承建单位主要集中在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基地、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等少数几家海洋装备制造龙头企业。我国已开展工船及智能化深远海养殖生产探索的仅有海南富华渔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日照万泽丰渔业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但部分企业已出现了前期投入资本太高,资金链难以为继的被动局面。海南省在南海深处美济礁海域的石斑鱼养殖项目,屯渔戍边成效斐然,但据报道至今没有突破成本门槛,需要政府资金的长期重点资助才能维持运营。


三是核心产业技术体系尚未建立。深远海养殖设施与工程技术体系薄弱。我国建造的深远海智能养殖平台和工船主要以承接委托加工、旧船改造为主,独立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很少。今年3月,我国首艘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养殖工船在上海签订设计合同,但目前世界上深远海养殖平台设计技术几乎被挪威等国垄断。深远海养殖种质技术尚未建立。适宜在我国深远海水域进行养殖的优良种质匮乏,具有良好经济效益预期的仅有外来的三文鱼、适于近海的黑鮶、石斑鱼等几个品种。据报道,正在上海设计建造的我国首艘自主知识产权深远海养殖工船设计生产海域为南海,但设计养殖品种也只是来自于冷水海域的三文鱼。挪威等海水养殖大国一直对养殖鱼类种质技术十分重视,三文鱼、虹鳟、鳕鱼等品种品系经过长期选育和生产应用,已成为深水养殖的产量支柱。


四是产业发展缺乏统筹规划。我国还没有深远海养殖产业领域顶层设计和引导规划。现有企业自发的产业化探索主要是模仿挪威,存在不适应我国海况和海域无序开发双重风险。我国沿海属西北太平洋边缘海,大陆架走势平缓,深海区多为开阔海面,台风登陆频率高,发展深远海养殖的自然海况条件远不如挪威,照搬挪威经验风险很大。此外,我国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过程中已出现深海网箱养殖海域被其他建设项目挤压导致产业退化的问题。随着海洋强国建设深入推进,海域使用密度将不断增加,如不提前规划,类似问题出现将无法避免。区域和产业内部分支产业规划已经出现,广东制定了《广东省深水网箱养殖发展规划》,《全国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抗风浪深水网箱被列为重要推手,从国家层面顶层布局、统筹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的需求日益迫切。 


二、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引导。研究我国产业技术现状和深远海海况特征,制定国家深远海养殖产业短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路径,避免照搬挪威经验的巨大风险。加强海域使用的科学规划、统筹管理,避免深远海养殖与其他海域占用项目相互挤压问题。成立战略指导小组,强化产业技术服务和战略咨询,为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和政策保障。


二是增强投资力度。增强财政资金带动作用,依托国家重大产业、重大科技等计划项目,加大对深远海养殖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示范的政府经费支持力度。增强政府投融资平台作用,开展债券、股权、贷款等多形式定向融资,为我国深远海养殖产业提供持续稳定的发展资金。扩大融资范围,引入风险投资、入股、联合投资等金融形式,广泛对接社会资本,保障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全过程资金投入。


三是实施重点产业模式创新示范。加强适养品种筛选、配套装备研发和综合技术集成,建设深远海抗风浪网箱持续高效养殖模式示范工程。加强消化吸收,突出自主设计,研制适应我国海况和养殖目标品种的智能养殖平台,集成产业应用技术,建设深远海智能平台养殖示范工程。突破养殖工船设计与建造、能源供给与配套设施及生产技术体系,建设深远海工船养殖战略示范工程。


四是发展军民融合型深远海养殖产业。立足海洋强国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双重需求,突出深远海养殖产业天然的军民融合优势,注重“民为军用、军为民防、相辅相成”原则,在产业发展海域布局、军民一体深远海智慧化设施建设、海洋信息综合应用、屯渔戍边等重点领域推动我国深远海养殖产业军民融合发展。

返回】【关闭】【打印】【收藏本页】    
宣传彩页
宣传彩页
Copyright(C)2014  版权所有 厦门中展世纪商务展览有限公司  闽ICP备06020674号
参展热线:0086-592-5078295 3984166  图文传真:0086-592-5078295 3984166  在线咨询 sinoshow@vip.163.com QQ:625385161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